利他主义(英语:altruism,法语:altruisme)也译作利他行为,是一种充满关怀的行为,强调无私奉献,努力帮助他人,而不期待任何回报或利益。利他主义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种美德[1]。
提出利他主义概念的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学术上利他主义展现出复杂和多层面性的特点。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定义。在哲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中,利他主义都引起了关注和研究。
历史
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
“利他主义”的字源可追溯至义大利文及更早的拉丁文“alter”,即"其他"或"别人的"。作为一个道德和社会概念,利他主义有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发展。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70年—前399年)认为,真正的美德包含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善良的行为,并且会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幸福。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了友谊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友谊是基于相互的善意和美德,而非个人利益的考量。[2]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进一步拓展了利他主义的思想。基督教教义中强调“爱邻如己”(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提倡信徒无私地帮助他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其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中详细论述了基督教的道德义务,其中包括了利他主义的行为[3]。这一教义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对利他行为的理解与实践。
到了19世纪,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中首次使用了“altruisme”一词,用来描述一种以他人福利为中心的道德行为[4]。孔德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互相合作和关怀的基础上,利他主义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关键因素。他的主张对19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启发了后来一系列关于利他主义的研究[5]。
Remove ads在学术上的研究
哲学
从哲学角度,利他主义被广泛讨论和分析,希望理解并阐述利他行为的本质、动机与道德意义。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认为,利他主义是为别人的利益设想,强调了利他主义的核心在于行为者对他人福利的关注,不一定需要付出重大代价[6][7]。
克莉丝汀·门罗(英语:Kristen Monroe)提出了利他主义的五个标准,这些标准强调了利他行为的实际行动性、目标取向、意图的重要性、自我损害的可能性以及无条件性[8]。这些标准帮助了学者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真正的利他行为:
付诸行动 ※ 利他主义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意图或思想层面
目标取向 ※ 利他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提升他人的福祉,而非其他目的
自我损害 ※ 利他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行为者自身的损失或风险,这表明行为者的无私奉献。
意图比结果重要 ※ 在评估利他行为时,行为者的意图比行为结果更为重要。即使结果不如预期,只要初衷是为了他人利益,该行为仍被视为利他。
无条件性 ※ 真正的利他行为是无条件的,行为者不能期望任何形式的回报或补偿。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其著作《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和《实用伦理(英语:Practical Ethics)》(Practical Ethics)中,讨论了扩展的利他主义概念,强调应将利他行为扩展到非人类动物和全球贫困人口。他主张,基于效益主义的道德观,个体应该最大化地减少痛苦和增进幸福,即使这意味著要为陌生人或动物付出努力[9]。
此外,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哲学也涉及利他主义。他的义务论强调,个体应该遵循普遍化的道德法则,行为应该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康德认为,出于道德义务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是最高的道德行为形式[10]。
生物学
查尔斯·达尔文60岁时,摄于1869年
从生物学角度,利他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化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提到,自然选择不仅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也能影响群体的行为。达尔文提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来解释,即个体通过帮助其亲属(特别是具有相同基因的亲属)来提高自身基因在群体中的传播机会。威廉·唐纳·汉弥尔顿(William D. Hamilton)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汉密尔顿规则(Hamilton's rule),其公式为 rB > C(其中r为亲缘系数,B为受益者获得的利益,C为施助者承担的成本),用以量化利他行为的演化条件[11]。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由罗伯特·泰弗士(Robert Trivers)提出,指个体之间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促进合作,即“今天你帮助我,未来我帮助你”。这种行为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社会中都有观察到,被认为是促进合作和群体稳定的重要机制[12]。
Remove ads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利他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情(empathy)和动机(motivation)上。丹尼尔·巴森(英语:Daniel Batson)提出了共情-利他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认为当个体对他人的困境感同身受时,会产生利他动机,进而引发利他行为。巴特森的实验研究表明,共情是促进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共情能力在早期发展中就开始形成,并在成人期得到巩固[13]。
此外,心理学家还研究了自我提升动机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利他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还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通过帮助他人,个体可以获得社会认可和感谢,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这种内在动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推动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14]。
社会学
爱米尔·涂尔干(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
从社会学角度,利他主义被视为维持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都是塑造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爱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认为,社会团结是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来实现的,这些价值观和规范包括了对利他行为的鼓励和奖励[15]。
现代社会学家还探讨了利他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意义。跨文化研究表明,虽然不同文化对利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动机可能有所不同,但利他行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这表明利他主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16]。
文化人类学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利他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Tylor)和爱米尔·涂尔干等早期人类学家指出,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在促进群体合作和社会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5][17]。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为群体成员提供了行为标准和期望,这些标准和期望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凝聚力。利他行为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并且常常通过社会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加以强化[18]。
神经学
神经学的研究揭示了利他行为的神经基础。研究人员发现,当个体观察他人经历痛苦或情绪时,“镜像神经元”会激活,使观察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他人的经历,这种机制被认为是共情的神经基础[19]。
利他行为与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英语: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任何旨在帮助或让他人获利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限于单纯的善良情绪,也可能出于自我利益、社会压力、道德义务、混合动机等原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促进社会和谐合作的行为,例如志愿服务、让座给有需要的人等等。而利他行为则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特定子集,强调无私的动机。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救助陌生人、不期望获利的用时间和精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纯粹性。
利他行为和社会性行为都受到共情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的驱动。当个体对他人的情绪和需求有更深刻和敏锐的感知时,更有可能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人。[20][21][22]
不同文化中的利他主义
主流文化
利他主义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价值观。
在基督教文化中,利他主义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和宗教义务。基督教教义中强调“爱邻如己”,鼓励无私地帮助他人。许多西方国家拥有深厚的慈善传统,个人和组织经常捐赠财物和投入志愿服务。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和家庭责任,强调人们在家庭和社区中奉献的精神。佛教中慈悲为怀的理念则促使信徒行善积德,寻求内心的平静,帮助他人。
在印度文化中,利他主义与宗教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印度教的“达摩”(dharma)概念强调履行道德义务服务他人。印度历史上,贱民阶层的服务工作和无私行善的传统对社会有深远影响。[23]
伊斯兰文化教强调社会正义和共同体的和谐,鼓励信徒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和社会服务。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斋戒”(Zakat)要求穆斯林必须捐出部分财富救济贫困者或需要帮助的人。
许多非洲传统文化,强调“乌班图”(Ubuntu)精神,即“我因我们而存在”的理念,人们在社区中共同努力,帮助彼此。[24]
在原住民文化中,利他主义通常与自然和社群密切相关。许多原住民社会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知识。[25]
Remove ads次文化
次文化是指与主流社会有一些区别的社群,他们有著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次文化中的利他行为往往更具体地反映这些群体的特定需求和文化背景。
在可爱い文化中,利他主义通常体现为对他人情感的细腻关怀和支持。这种文化强调纯真和善良,人们通过送礼物、写信和其他温暖的行动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26]
同人文化中的利他主义表现为共同创作和资源共享。同人创作者们经常合作创作漫画、小说和插画,通过分享作品、评论和交流,在社群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形成了互助和支持的环境。[27]
在LGBT文化及酷儿文化中,利他主义通常表现为社群内部的支持和倡导。这包括提供情感支持、资源和法律援助,以及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社会运动。文化中的利他行为常常针对社会中的歧视和不公,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环境。
玩家文化(英语:Video game culture)强调合作游戏和社群活动。玩家经常在游戏中合作完成任务,分享游戏攻略和资源。线上和线下的玩家社群中,资深玩家常常无偿指导新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游戏和社群[28]。
差异与连系
对于不同文化中的利他主义研究揭示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利他行为的认知和实践方式并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29]此外,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在理解这些影响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相对主义强调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多样性,认为不同文化有其自身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在其文化脉络中都是合理的[30]。这种观点有助于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减少跨文化的误解和冲突,并促进合作与共识。同时,个体在尝试理解和感知这些多样性时,往往会寻求一个超越个别文化偏误的普遍标准,即是客观主义。这种标准试图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自己认可的共同价值和行为准则[31]。
动机差异:在次文化中,利他行为的动机往往基于共同的信仰或对特定价值观的坚持。例如,同人文化中的合作创作通常源于对共同兴趣的热爱。而在主流文化中,利他行为更多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和宗教义务,如基督教文化中的“爱邻如己”。
形式差异:次文化中的利他行为形式可能更加非正式和直接,通常以社区支持和互助网络的形式出现。主流文化中的利他行为则可能更加制度化,如通过慈善组织和志愿活动进行。
范围差异:次文化的利他行为通常针对较小的特定群体,而主流文化的利他行为则更广泛,涵盖社会各个层面。例如,かわいい文化中的善良和温暖的行动体现了特定社群内的情感关怀,而伊斯兰文化中的慈善活动则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这些差异显示出,尽管利他主义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理念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学术资源连结
World Giving Inde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球捐赠及慈善活动数据)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 (UN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球志愿服务数据)
Pew Research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社会趋势及公众意见的调查数据和报告)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心理学期刊)
OECD Stat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社会、经济及环境数据)
World Bank Open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球社福、经济、健康和教育等数据集)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教育研究及信息数据库)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美国教育统计数据及报告)
Google Schol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学术论文及书籍)
JS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社会科学、人文及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Loading content...参见Load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