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多少开国功臣,有人说杀了53个,这是数字是真的吗?

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常常被描述为“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作为大明王朝的奠基者,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下,中央集权和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不仅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远见。同时,面对长期战乱带来的困顿民生,朱元璋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帮助百姓迅速恢复生计。凭借这一系列举措,明朝的国力迅速增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财政富庶,史称“洪武之治”或“洪武盛世”。然而,这位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在面对官员和权贵集团时,却展现出另一面截然不同的形象。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严格规定,如果官员贪污白银60两,就应当处以死刑。他不仅设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还亲自参与并制定了许多针对贪污腐化官员的严刑酷法,例如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极其残酷的刑罚。此外,朱元璋并非仅是空口说法,他在位期间,曾六度发动大规模的肃贪行动,据说,最终处决的贪官污吏多达15万人之多。在朱元璋的肃贪过程中,许多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如李善长、蓝玉等,也未能幸免。

因此,不少人将“滥杀功臣”和“心胸狭隘”这类标签扣在了朱元璋的头上。有评论指出,在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初,他所封的六公爵与五十二侯爵中,竟有三个公爵和五十多个侯爵被他处死,并且连他们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但事实上,数字中的误差极大,朱元璋在任期间,对功臣的封赏并未如某些传言所说的那样残酷。总的来说,朱元璋共封了150位功臣,其中包括25位公爵、79位侯爵、12位伯爵、11位子爵和23位男爵。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是在死后被追封的,例如濮英,他在1387年战死后被追封为金山侯。

展开全文

另外,很多死去的功臣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便已去世,比如胡大海(追封越国公)、张德胜(追封蔡国公)、康茂才(追封蕲国公)、丁德兴(追封济国公)等人。而这些人的后代,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大多并未受到屠戮。那些活到朱元璋登基后的功臣,如丁武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则活到了永乐年间。而真正对勋贵集团大开杀戒的,发生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这两年里,朱元璋的清洗行动最为显著,然而在其他时期,朱元璋并未对勋贵集团进行大规模的打压,甚至对他们的许多行为也未采取过多干预。

以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68年-1389年)为例,在这20余年中,开国功臣中已有26人先后离世,其中22人死于病或战死,只有4人死于非正常原因。比如,永嘉侯朱亮祖被朱元璋鞭打致死,德庆侯廖永忠被赐死,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被流放后死于流放地,诚意伯刘伯温则死于胡惟庸毒害。可见,在这个时期,朱元璋的政治态度与所谓的“滥杀功臣”并无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发布《昭示奸党录》,以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的事为由,开始严厉整肃开国功臣。这一年,他先后杀掉了9位勋贵,包括李善长、费聚、赵庸、胡美等人。即使在这一年,还有一些功臣如雄武侯周武和航海侯张赫,他们依旧是因病去世,得到了善终。尽管朱元璋开启了肃清行动,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除了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胡党”罪名杀死靖宁侯叶升外,并未大规模清洗其他勋贵。

而使朱元璋名声受损的,还是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蓝玉案爆发时,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图谋反叛为由,杀掉了15位开国功臣。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后来又有更多功臣因牵涉此案而被杀,包括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在“蓝玉案”发生后的几年里,还有一些勋贵因为其他原因被处死。

综上所述,尽管朱元璋确实在位期间杀了不少功臣,但如果从比例来看,这些被杀的功臣与整个勋贵集团相比,数量并不算多。至于这些功臣的死因,是否冤屈,仍然值得探讨。然而,将“滥杀功臣”的指责全盘扣在朱元璋头上,未免显得过于片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告别国服卡顿,畅玩剑网3
盘点狼人杀中的强神与弱神 并评价操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