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瓷|⑤浴火百炼瓷,窑具知多少?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这些简单的器具与瓷器的精致典雅相去甚远,你看看。

窑具主要分为垫烧具、支烧具、匣钵和火照,对坯件起间隔、支托、承垫、保护和检测等作用的器具。一起来认识吧!

👇👇👇

垫烧具

因对瓷器需要的增加,为了满足量产需求,间隔产品之间或产品与其他装烧窑具、避免产品粘连的工具成为间隔具,称为垫烧具。

主要陶瓷装烧过程中在器坯与器坯之间起垫隔作用,提高了窑室竖向空间利用率。常见的有垫饼、垫圈。

垫饼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江西洪州窑出现了垫饼,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垫饼。垫饼多用粗质粘土制成,瓷器与匣钵之间均隔以垫饼,防止瓷器与匣钵粘结。

垫圈

以黏土条首尾相接,粘成圈环状,与垫饼相比较为节约黏土材料。

支烧具

支烧,着重在 支承作用。主要以支托产品至最佳窑位,远离窑底部低温、重烟尘区,避免造成产品生烧等问题。

支烧具

支烧具垫烧具有所不同,它是安放在窑床上,以支承或托起坯件为主要功能,一般比较高大、粗壮。

匣钵

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使釉面光洁、受热均匀,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容器中焙烧,这就是匣钵。

匣钵

匣钵的形状受制于装烧器物的造型和装烧技法,有筒形匣钵、漏斗形匣钵、碗形匣钵等,根据烧造瓷器的需要不同而改变匣钵的外形结构。

匣钵装烧使得制瓷方式从粗放转向精细,是烧造技术中的革命性转变。洪州窑早在东晋后期至南朝早期发明使用匣钵装烧工艺,是迄今所见最早采用此工艺的窑厂,是洪州窑的一项重大成就。

匣钵 耐高温, 胎体结实, 承重能力强,又可层层叠烧以充分利用窑室空间,增加装烧量,提高烧造产量。是中国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为瓷器的优质高产创造了条件。

唐代是我国窑业技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此时很多窑场已普遍开始使用匣钵。宋元时期,匣钵已经遍布南北窑厂,影响深远。

火照

为了直接控制窑温与坯件在烧成中的化学变化,还发明了一些测定窑温和坯件耐火度的检测手段,称为火照、火标、火表、照子等。

洪州窑是 最早使用火照工具的窑厂之一。

《陶记》载 :“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就是使用火照以验生熟,判断何时可以止火。火照多用碗盏的口腹残片制成,它的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窑膛中。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体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

火照

在我国瓷业发展历史中,精致典雅的瓷器往往离不开这些简陋的窑具,其貌不扬的窑具为瓷器的精致化提供了最大的辅助。

窑具的使用,提高了窑室利用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陶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小小窑具,也让我们也更进一步了解瓷器烧造的秘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我们下次再见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巴西女足世界杯次数冠军 巴西女足世界杯的历史统计
麒麟山庄怎么样?看看这份7月的小区报告就知道!